翻译
翻译渠道政治导向性的文学迁变初探 [Translation channels: A primer on politicized literary transfer]

伊安娜·波帕
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 | Beihang University

Translated by 张赛 (译) revised by 滕雄 (校) 翻译 Wen Jun (Supervisor)
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 | Beihang University

摘 要

本文旨在对共产主义时期来自东欧四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文学作品的法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政治局势在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中产生的影响。确切地说,本文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提出了用来描述各类国际传播形式的模型,称之为翻译渠道。在此种模型下,我们不仅能够对语言迁移的政治化与制度化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并且能够进一步分析引进图书的一致趋势以及官方认可的与非官方认可的作品之间,或是服从政府的与反对政府的作者之间简单的对立关系。

关键词:
目录

1.引言

社会科学曾对文学领域政治化的历史和国家背景进行密切关注(Boschetti 1985Boschetti, Ana 1985Sartre et les Temps Modernes. Paris: Éditions de Minuit.Google Scholar, Sapiro 1999Sapiro, Gisèle 1999La Guerre des écrivains (1940–1953). Paris: Fayard.Google Scholar, Matonti 2005Matonti, Frédérique 2005Intellectuels communistes: Essai sur l’obéissance politique. La Nouvelle Critique (1967–1980) Paris: La Découverte.Google Scholar),并试图通过对作者信仰、政治态度、客观控制体制或保持自身文学自主方法的分析来考量美学与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的形式与层次。当然,通过仔细斟酌特定政治环境内文学文本的国际传播形式,即形成这种环境的的文化输出与引入的特定机制,也能够达到限定研究背景的目的(Popa 2002aPopa, Ioana 2002a “Un transfert littéraire politisé : Circuits de traduction des littératures d’Europe de l’Est en France 1947–1989”. 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 144 : 55–69.Google Scholar, 2004 2004La Politique extérieure de la littérature: Une sociologie de la traduction des littératures d’Europe de l’Est (1947–1989). EHESS, Paris. [Thèse de doctorat en sociologie.]Google Scholar))。为了将文化(Espagne 和 Werner 1987Espagne, Michel and Michael Werner 1987 “La construction d’une référence culturelle allemande en France. Genèse et histoire (1750–1914)”. Annales 4: 969–992.Google Scholar, 1988Espagne, Michel and Michael Werner, dir. 1988Transferts: Les relations interculturelles dans l’espace franco-allemand (XVIIe–XIXe siècles). Paris: Éditions Recherche sur les Civilisations.Google Scholar)与语言迁移(Toury 1995Toury, Gideon 1995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Google Scholar)这个主题放在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究,我们选择了在共产主义制度影响下(即1945到1992年)东欧四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以及罗马尼亚)文学作品的法语译作情况。这些文学作品的传播领域一方面包括政治化的文学领域,另一方面包括自治的与他律的文学领域(Bourdieu 1991Bourdieu, Pierre 1991 « Le champ littéraire ». 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 89:4–46.Google Scholar, 1992 1992Les Règles de l’art: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 Paris: Seuil.Google Scholar),11.领域指的是在某个社会子空间内,文学、艺术、科学领域等一切特定活动都遵循特定的逻辑、规则和利益关系。这些规则是为了构建领域内部的结构,通常相对独立于外部的社会因素。然而文学领域首先反对极端的自治情况(即“受到限制的创作”),该领域中基于同行认可的特殊资本占绝对优势,同时还抵制他律因素所支配的极端情况(即“大批量创作”),而各异的政治经济外部限制在这个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 而本文的主题之一即是证明文学与政治逻辑间的相互影响是切实存在的。本文不仅探究了政治对文学迁变的控制方式及其影响程度,也对翻译活动在保持文学作品自主性上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讨论。翻译确实能够为人们提供规避政治束缚的方法策略。

我们首先针对超过一千份的法文译本进行了研究,但很快发现仅仅分析全球范围引进的拥有一致趋势的法语译作,很难让我们抓住文学迁变的政治导向性特点。于是我们将数据进行分类,构成了至少六种的组合类型,这里我们称之为“渠道”。这种方式不仅仅使我们能够对翻译过程的形成进行准确而真实的描述,并且能够对源文本及其作者进行轮廓刻画,因为每一种组合都是某一类作者在数据层面上的缩影。如此,我们从一开始就避免了对授权和非授权作者进行一分为二的对立分析。那么,在各种各样的翻译渠道中,第一类翻译渠道以及代表作者类型包括以下三种:输出渠道与国家推广作者,官方渠道与授权作者以及传统渠道与备受推崇的作者。另外三种则被归为不被承认的一类中:半官方渠道与被禁作者,平行渠道与地下作者以及直接转译渠道与流亡作者。正如名称所示,半官方渠道连接官方认可和不被承认的两种作者。很明显,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们要考虑文学与政治的结合,以及源文本和接受环境,这些渠道的一般定义需要在时间顺序方面进行细化。

首先,我们会对全球及各国的历史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语料及研究方法的选择进行讨论,这个过程使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解决构建研究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这些困难主要来自于文学引进机制所处的政治化形势。最后,我们将对不同的翻译渠道及相关的作者类型进行定量分析。

2.东欧的共产主义制度:历史背景因素

二战后不久,共产主义制度就相继在东欧各国确立了其统治地位(Fejtö 1992 1992Histoire des démocraties populaires Genève: Editions Famot (1st édition 1952 Paris: Seuil).Google Scholar)。尽管1945到1946年是政治多元化、私有资产保护、言论和结社相对自由的一个短暂时期,但很快共产党就占据了关键统治地位。各国模式都相似,都是从共产党参与联合政府开始,一步步扩大势力并最终实现了专政统治。无论是何种形式,这个过程都包括了各个政党的分裂、合并,以及最终的土崩瓦解。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于1947年9月建立 (Lazitch 和 Drachkovitch 1966Lazitch, Branko and Milorad Drachkovitch 1966The Comintern historical highlights. New York: Praeger, London: Pall Mall Press.Google Scholar, Claudin 1972Claudin, Fernando 1972La Crise du mouvement communiste, du Komintern au Kominform. Paris: Maspero.Google Scholar, Marcou 1977Marcou, Lilly 1977Le Kominform. Paris: Presses de la FNSP.Google Scholar),以及前苏联抵制马歇尔计划,都表明了冷战的铁幕已经拉开。1948年,东欧各国正式宣布“人民民主制度”确立,意味着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各个层面的高度统一,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模型的巨大整体——东欧集团。这也标志着文学领域的政治化进程的开始,国家颁布法令,对图书的编辑与出版进行限制,建立了严格、覆盖全国的思想控制和审查制度;其次,对旧文学机构重组,以苏联文学机构为模型,建立“作家协会”之类的新文学组织;再次,按照同样的方式,官方为所有“卫星”国的文学创作确定了唯22.作家协会是一个法人团体,管理着文学领域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比如书籍审核部门、出版社、国家预算支持、休闲卫生设施等等。最重要的,它控制着作者的专业地位,以及参与文学相关的职业、实践和各种形式的授权。只有作家协会的成员才能宣布自己是一名作家。如果某位作者未被批准加入作家协会,或者是被其开除,就必须选择其它的职业,因为法律认为“社会寄生虫”(也就是无业者)是违法的。但是,作家协会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政治局势,它可以是政治力量的“传递纽带”,但也能够保护它的成员,甚至也会在争取自由的政治抗议中一马当先。布拉格之春时期,1956年匈牙利的作家协会和1968年捷克的作家协会就都扮演者先驱者的角色。 一 的创作方式,即社会现实主义(Aucouturier 1998Aucouturier, Michel 1998Le Réalisme socialiste. Paris: PUF.Google Scholar, Baudin 和 Heller 1998Baudin, Antoine and Leonid Heller 1998Le Réalisme socialiste soviétique pendant la période jdanovienne (1947–1953). Bern: Peter Lang.Google Scholar, Aron, Matonti 和 Sapiro 2002Aron, Paul, Frédérique Matonti and Gisèle Sapiro, dir. 2002Le Réalisme socialiste en France. Sociétés et Représentations 15. [special issue] Google Scholar)。整个过程都伴随着大规模的肃清与政治逮捕。

在文学受同样规则束缚的这些国家,我们发现其文学环境存在着相似结构,不过,各国在1953年后开始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并在1956年后渐趋明显。事实上,斯大林死后,第二十届共产党国会借赫鲁晓夫的报告(Lazitch 1976Lazitch, Branko 1976Le Rapport Khrouchtchev et son histoire. Paris: Seuil.Google Scholar)在前苏联掀起了一股被称为“解冻”的去斯大林化风潮(Martelli 1982Martelli, Roger 1982Le Choc du XXème Congrès. Paris: Éditions Sociales.Google Scholar),然而,并非所有“卫星”国迅速采取了类似行动,这就导致华沙、布达佩斯、布拉格与布加勒斯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差距不断扩大。

1955年后,波兰和匈牙利首先进行了去斯大林化,统治改革小集团以及知识分子精英(特别是作家协会成员),在反思共产主义与国家路线时,采取了促进民主的行动,包括削弱政治对文学领域的控制。到1956年秋季,他们的行动导致了两种不同但仍有相似之处的政治变革:波兰式的“可控”革命,寻求折中的、能够为波兰社会主义领导层带来改变的办法;匈牙利式的激进革命招致了苏联的军事镇压(Fejtö 1966Fejtö, François 1966Budapest 1956: La Révolution hongroise. Paris: Julliard.Google Scholar, Kende 和 Pomian 1978Kende, Pierre and Krzysztof Pomian, dir. 1978. 1956Varsovie-Budapest: La deuxième révolution d’Octobre. Paris: Seuil.Google Scholar)。然而,前苏联扶持的傀儡政府在匈牙利不具有合法性,急需采取措施挽救民意。于是,1956年匈牙利政府除掉了所有政敌后,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了虽然谨慎却从未间断的自由化进程(Molnar 1987Molnar, Miklos 1987De la Bela Kun à Janos Kadar: Soixante-dix ans de communisme hongrois. Paris: Presses de la FNSP.Google Scholar),这一点与六十年代中期后因常常采取专制措施而备受知识分子与工人阶层反抗的波兰政府大相径庭。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团结运动与波兰政权之间的矛盾,这种冲突达到了顶峰(Mink 1989Mink, Georges 1989La Force ou la raison: Histoire sociale et politique de la Pologne: 1980–1989. Paris: la Découverte.Google Scholar)。就在此时,地下出版渠道应运而生(Chiama 和 Soulet 1982Chiama, Jean and Jean-François Soulet 1982Histoire de la dissidence: Oppositions et révoltes en URSS et dans les démocraties populaires de la mort de Staline à nos jours. Paris: Seuil.Google Scholar, Skilling 1989 1989Samizdat and an independent societ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olumbus,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Google Scholar, Popa 2004 2004La Politique extérieure de la littérature: Une sociologie de la traduction des littératures d’Europe de l’Est (1947–1989). EHESS, Paris. [Thèse de doctorat en sociologie.]Google Scholar),避开了国家的垄断控制,为反抗的知识分子与从政者提供了另外一条道路。

然而,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大会上做的报告虽然在共产主义阵营中引发了极大的震荡,但并没有立即影响到所有的共产主义政权,其中就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相反,五十年代中期,这两个国家处于非常保守的状态,在匈牙利的革命遭到镇压后进一步加剧。捷克斯洛伐克希望在重建社会主义坚固阵营的过程中占据领导地位,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共产主义”;与此同时,苏联当局与罗马尼亚政府协商后同意五十年代后期将苏联红军从罗马尼亚撤出,成为苏联刻板的政治制度下鲜有的特例,预示着罗马尼亚的独立(Ionescu 1964Ionescu, Ghiţă 1964Communism in Romania, 1944–1962. London: RI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Google Scholar)。自1963年起,尽管采取的方式不同,但捷克斯洛伐克与罗马尼亚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文学和政治领域的自由化进程。因此,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内部改良主义者与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改革运动席卷布拉格,而作家协会也开始真正代表其自身的自由意志。1963与1967年的代表大会成为重要转折点(Liehm 1970Liehm, Antonin 1970Trois Générations: Entretien sur le phénomène culturel tchécoslovaque. Paris: Gallimard.Google Scholar, Hamsik 1971Hamsik, Dusan 1971Writers against rulers. London: Hutchinson and Co.Google Scholar, Kusin 1971Kusin, Vladimir 1971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Prague Sp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ist ideas in Czechoslovakia, 1956–1967.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Google Scholar)。这次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其成果包括于1968年4月颁布的政治变革和一个改革方案,被冠以“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方式”之名(Rupnik 1981Rupnik, Jacques 1981Histoire du parti communiste tchécoslovaque. Presses de la FNSP.Google Scholar, Mlynar 1981Mlynar, Zdnek 1981Le Froid vient de Moscou: Prague 1968, du socialisme réel au socialisme à visage humain. Paris: Gallimard.Google Scholar)。然而1968年8月苏联红军和华沙条约军队强制介入捷克斯洛伐克内政,为其改革画上了残酷的句号。此后的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开始了一系列所谓的政治“正常化”进程,标志着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尤其是对文学领域控制的卷土重来。但保守政治的回归引发了争议,尤其是在1977年,七七宪章颁布,人们为了捍卫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而发起了一场抗议运动(Skilling 1981Skilling, H. Gordon 1981Charter 77 and human rights in Czechoslovakia. London, Boston: Allen & Unwin.Google Scholar, Grémion 1985Grémion, Pierre 1985Paris / Prague: La gauche face au renouveau et à la régression tchécoslovaques. Paris: Julliard.Google Scholar)。与波兰的例子类似,这场抗议运动也与推行被认定非法的出版网络有关(Madelain 1996Madelain, Anne 1996 “Les Revues culturelles samizdat tchèques 1968–1989: Enjeux d’une culture parallèle”. Documents de travail 8. Prague: Centre français de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 1996 1–21.Google Scholar, Goetz-Stankiewicz 1992Goetz-Stankiewicz, Marketa 1992Good-bye, Samizdat: Twenty years of Czechoslovak underground writing. En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Google Scholar, Popa 2004 2004La Politique extérieure de la littérature: Une sociologie de la traduction des littératures d’Europe de l’Est (1947–1989). EHESS, Paris. [Thèse de doctorat en sociologie.]Google Scholar);它为曾被官方禁止出版的政治、文学和哲学作品提供了传播途径。

同样地,在罗马尼亚,西奥塞古在1965年成为政府和共产党首脑,为人民获得更多的自由,尤其是文化的自由带来了希望。这些政治改变更肯定并巩固了罗马尼亚此前宣布国家独立自主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层面上的发展。举例来说,作为华沙条约的成员,罗马尼亚是唯一一个没有参与镇压布拉格之春的国家,而且还强烈谴责了其他国家的这种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然而从1971年到整个八十年代,由于过分强调民族价值,罗马尼亚的政治体制逐渐走向国家首脑的个人专政。

对这些国家来说,1989年不仅标志着共产主义体系的崩塌,也结束了文学领域过分强调政治的局面。东欧国家的文化政策无一不受到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影响范围较小的某些特殊事件也在重塑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表明此东欧四国的国内环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这些特点也表现在不同的专业环境与文化迁移机制的作用上。

3.政治导向性文学迁变的方法论

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研究文学迁变的政治化看起来能够自圆其说,或者可能会导致一种诡辩式的方法论偏见。然而,在社会学分析过程中的其中一个质疑能让我们避免进入许多误区,例如,认为政治影响力总是无处不在,不接受任何推动力作为描述文学迁变过程的模型,不能意识到官方授权与不被承认作者之间存在的过渡地带,或是认为这种对立是绝对的,以及对作品和作者地位的认识僵化不变。在此我们将阐述能够使我们避免陷入此类思想泥淖的方法论途径。

第一种方法论建立在计量学基础上,我们对法国出版商所出版的来自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四国的法语译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时间跨度为1945至1992年之间,政治事件以时间顺序纳入考虑范围:一方面,二战的结束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对源文本国家和目标文本国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体系也在此时期内迎来终结。另外,我们之所以把时间点延长到1992年,是为了研究1989年苏东剧变危机对翻译作品的传播产生的持续性影响。

把书籍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使我们在分析传播方式的同时,清楚地确定文学迁变的时间进程,并控制研究所涉及的原作者、译者和法国出版商的数量。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翻译索引》、《东欧苏维埃文献》、《东欧与斯洛文尼亚研究》、法国图书分类记录以及出版商记录等相关资料。我们列举了来自东欧四国不均分布的1092个译本:373份来自波兰文学(包含122名原作者),288份来自匈牙利(涉及原作者113人),246份来自捷克和斯洛伐克(98名捷克斯洛伐克作者)以及185份罗马尼亚作品(59位罗马尼亚作者)。这些数据仅根据第一版法语译本,任何重译或再版译本均不计算在内。

我们将书籍作为研究对象,确定语料的根本原则是,作为法语译本,其源语言必须是五种语言中的一种(波兰语,匈牙利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和罗马尼亚语),除此之外任何语言都不予考虑。这样,我们就排除了由于作者的复杂性而带来的干扰,直接用法语完成的作品(即使作者本身就是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或罗马尼亚人)或者是用上述五种语言之外的其它语言写成的作品均被排除在外。我们时刻谨记这条语言学标准,在法语译本产生时不考虑作者的国籍和居住地,也不考虑在此之前的外语译本。比如说,我们的数据库中包括了所有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的波兰语作品,尽管在1939年他就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而之前他的一部小说(《费尔迪杜凯》)在法语译本前被翻译成了西班牙语;但是我们就不采纳任何亚瑟·凯斯特勒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都是用英语或者德语写成的。这种选择也包括被流放作者的作品,在被流放前或流放过程中,比起母语,他们更倾向于用流放地的语言进行创作,而除了他们的母语作品,其它的我们也是不收录的。举例来说,我们不仅仅收录了米兰·昆德拉在捷克斯洛伐克完成的作品,也收录了他流亡法国时用捷克语写成的作品,但他用法语写成的小说和散文则不予以纳入。我们之所以不收录此类作品,是因为考虑到我们建立数据库的研究目的,同样是受到理论因素的影响:使用流亡国家的语言而非母语进行写作,说明作者自身已经无法保持其在祖国文学领域的地位,也表明了其在国外文学界谋求立足之地的愿望,而这就意味着其文学地位将由新的审美体系来决定。

在建立文学迁变的语言条件后,我们需要考虑生产条件。毫无疑问,翻译文本(即目标文本)通常以书籍为其实体形式,我们必须意识到,被用于产生法语译本的文本(即源文本)的物质支撑受到与加工和潜在出版等一些特殊因素相关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处理源文本的生产支持因素,我们决定不仅仅考虑书籍,即已经在作者祖国出版的书籍,也会考虑其它一些非常规的原始版本:地下出版物(即秘密印刷的版本,通常由手工制作,且发行量有限),在被翻译成外语文本前,作者流亡时出版的文本(法语译本的源文本,也是源文本的最初版本),甚至直接交给西方出版商进行出版的手稿也纳入其中。事实上,源文本材料的多样性主要是由政治因素决定的,是其法律地位的体现。为控制手稿的出版,国家垄断了所有媒体和出版商,无论正规授权过的还是没有授权的,都对文学出版物进行极端的专制控制,即允许或禁止原稿的印刷。这些内部规章与文本跨国传播的专门规定密切相关,因此,政治背景也就紧密联系着文本的语言和生产因素,并掌控着文学迁变的趋势。

另外,以上因素共同起作用,并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时间跨度在任何文学迁变中都是根深蒂固的,任何分析研究都必须考虑源文本产生的时间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得到接受的时间之间的延迟。具体来说,我们必须考虑到源文本法律地位在此时间跨度中的潜在改变(它有可能被国家列为非法文本)。我们也要考虑到文学领域中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两个阶段的影响,即1947年政局发生剧变之前和之后。尽管这种差别在文化迁变中对语料选择产生的影响难以准确界定,我们还是把它作为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后我们便开始了构建语料库的过程,选取材料的控制因素正如上文所述:出版时间(1947年前后),源文本的生产状况(编辑出版的书籍,地下出版物,作者流亡时期的书籍版本,直接在法国出版的手稿或者是其它语种的译本),以及文本被翻译出版时的法律地位。并且,考虑到源文本的地理位置,我们也采取了一种灵活的选取方法,不将源文本限制在某些国家内,除了法国出版商的书籍,同样收录了通过流亡国或是西方国家出版商转运的书籍。这样,我们根据源文本之间的诸多相似性界定了一系列的跨国因素,也就是说,只要符合此四国文学领域的条件,我们就会将其列为研究对象。

在考虑了以上所有因素后,我们可以继续进行六种翻译渠道的讨论了:

  1. 源文本的实体支撑是书籍,在工共产主义制度建立前后合法出版,不仅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官方授权,在国外传播也受到国家的支持。与下面所列渠道相比,这种指定的传播方式具有原始特点。

  2. 源文本的实体支撑是书籍,在共产主义制度建立后合法出版,翻译过程也得到了官方授权,译本由国内外出版商联合发行。

  3. 源文本的实体支撑是书籍,在共产主义制度建立前合法出版,翻译过程也得到了官方授权,译本由国内外出版商联合发行。与上述两种渠道相比,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其合法出版物地位是暂时的。

  4. 源文本的实体支撑是书籍,在工共产主义制度建立前后合法出版,但其翻译过程并未得到官方授权,译本在国外的传播也是被禁止的。与上述渠道相比,源文本的出版过程没什么区别,但其法律地位的骤变影响了译本的国外传播。

  5. 源文本未经合法出版,其实体支撑不一定是书籍,而是地下出版物或者是在作者流亡时秘密流传开来。这些出版物将原始手稿或在共产主义制度建立前后被封禁的书籍展示于世人面前。因此,这种渠道是上一种的延伸,它在提供原始支撑的同时保留了被禁源文本的特点,以这种方式流传的文本既不是普通手稿,也不是“标准”的书籍(在政治和产业意义上都是如此)。因此,这些支持来自于非官方的出版业结构,并且传播方式也是类似的。

  6. 源文本不具备书籍出版条件,仅仅是私人收藏的禁止出版的手稿。因此其法语译本的两种出版方式看似相同,但实则稍有区别:一种是直接从手稿翻译成为首版发行物,另外一种则由其首版外文译本翻译为法语。

我们可以看到,这六种翻译渠道是由理论和实践的转换联系到一起的,这些渠道将原作到译本的一系列过程表现了出来,使我们能够具体研究在原文学领域经历政治变革时,文学迁变的多种机制,还能帮助我们勾画出合法与私下言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轮廓。然而,它们也说明,无论机构权力多强大,授权与非授权作品的对立都会引起人们对文本传播机制的更细致的理解,这使我们保持了当前模型的灵活性。

一直以来,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文本数据库上,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忽略作者;相反,书籍与其作者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讨论每种渠道时,也致力于选取最能够代表此种渠道的作者。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我们是按照译作的出版方式来划分翻译渠道的,某位作者的作品只有部分能够满足,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归类于同一渠道。因此,一位作者可能会同时属于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渠道。这就是为何我们要将源文本作者依据不同发展轨迹进行系统地横向归类。

既然已经控制了国籍因素,下一步就是要对共产主义制度建立时期作者资历进行分类。在上述四个国家中,共产主义建立的同时也为出版业的既有机制和标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这项标准主要对作者在文学领域内的资历进行了划分,分为以下几类:“正统作者”(政府承认的非当代作者)、“受推崇作者”(在共产主义制度建立前就已经小有名气的作者,获得了一些奖项、出版过大量作品等等)、“即将成名的作者”(在共产主义制度建立前就已经进军文学领域,但尚未被承认)以及“文学新秀”(在新时期,即1947年后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的作者)。我们密切关注了1947年后政府所做的每一次认证,用来对作者的文学生涯进行定性分析,但为了避免被这些认证信号误导,我们不对此进行定量分析。以文学奖项为例,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文学奖”在1965年时标志着作者得到同行的认可,但是再早十年前则意味着作者政治地位的提升。

表 1.针对不同翻译渠道作者资历程度对比(绝对值和百分百)。
渠道/资历程度 正统作者 受推崇作者 即将成名的作者 文学新秀 尚未定型 不入流 总计
官方

 0

 0.0%

11

 7.3%

37

24.5%

100

 66.2%

3

2.0%

0

0.0%

151

100.0%

输出

17

26.2%

15

23.1%

14

21.5%

 13

 20.0%

3

4.6%

3

4.6%

 65

100.0%

传统

53

59.6%

25

28.1%

10

11.2%

  0

  0.0%

0

0.0%

1

1.1%

 89

100.0%

半官方

 0

 0.0%

 6

19.4%

 8

25.8%

 17

 54.8%

0

0.0%

0

0.0%

 31

100.0%

平行

 0

 0.0%

 3

 6.5%

12

26.1%

 30

 65.2%

0

0.0%

1

2.2%

 46

100.0%

直接及转译

 0

 0.0%

 4

 4.5%

25

28.4%

 49

 55.7%

6

6.8%

4

4.6%

 88

100.0%

采用以上定义的变量,结合翻译渠道的定义以及作者的发展轨迹,下面我们继续讨论每种渠道的内容。

4.六种翻译渠道研究

4.1输出渠道与国家推广作者

借由此种渠道翻译的作品是直接在源文本国家内翻译出版,便于进行国外传播。国家为了使用文学作品在国外进行政治宣传而建立了专门的出版社,而这些作品因此存在。换句话说,这些译作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官方试图输出的文学价值体系,与目标国家的“需求”毫无关系。

在匈牙利,以此种方式出版的译作占比例最大,达到了18%(具体为53本,如图1示)。随后,与官方渠道的变化类似,输出渠道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输出渠道译作在所有类型中(共19种)所占比例已经接近了40%。将这种渠道的出版数量与另外合法渠道的数量相加,它们在这方面的相对垄断地位就明显了。尽管这些数据似乎能够证明内部的相对自主(Molnar 1987Molnar, Miklos 1987De la Bela Kun à Janos Kadar: Soixante-dix ans de communisme hongrois. Paris: Presses de la FNSP.Google Scholar),也说明东欧国家与西欧的交流日益增加(尤其是有部分作品还是与法国出版商联合出版的),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罗马尼亚,尽管其以此种方式出版的译作数量仅次于匈牙利。在罗马尼亚,输出渠道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官方渠道的不足。事实上,这两种渠道出版的作品所占比例(17%左右)和数量(约30本)几乎相同。在五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期间,罗马尼亚的出版物基本是处于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状态,其文学作品在国外出现的数量就是这种严格管控的结果。因此,在这两个十年期间,这种渠道扮演着比官方渠道更重要的角色。输出渠道在五十年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在八十年代的背景下也如此重要却是不同寻常的。如果说五十年代对于所有的东欧国家来说意味着社会现实主义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系统应用——这样一来没有政治转换机制的支持,几乎没有作品能够进行传播(Popa 2002b 2002b “Le réalisme socialiste, un produit d’exportation politico-littéraire”. Sociétés et représentations 15: 261–292.Google Scholar)——那么罗马尼亚共产主义制度的最后十年则体现了文化保护主义的特有形式(Verdery 1991Verdery, Katherine 1991National ideology under Socialism: Identity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Ceausescu’s Roma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Google Scholar),在此期间,罗马尼亚的文化市场几乎与国际市场完全隔绝,在国外几乎没有任何传播和出版活动。

然而,出版商的宣传作用与西欧国家读者“高明的”灵活性是一致的。这一点可以由65位国家推广作者的生平体现出来,他们中的半数是正统的、或者已经被官方承认的作者,新秀作者不足四分之一(如表1所示)。换句话说,“保险的”文学价值,在共产主义制度建立前就已经获得了认可,并且在制度建立后也能优先输出,只要被认为在政治上是可靠的。正统作者和被认可作者的作品即使是通过其他渠道出版,也大多数是官方授权渠道,比如传统渠道。

但是,这种弹性似乎并不适用于国家推广的当代作者。这类作者通常情况下都是人才招募的对象,政府用重要的政治地位(比如议会成员)、文学奖项或者荣誉称号等招揽他们,并且在某些团体中(通常是作家协会)为他们提供了关键职位。他们多数为共产主义制度的合法化做出了政治上的贡献。然而,约半数的作者的作品只通过输出渠道翻译,这为差别对待各种作品的法国出版商的角色提供了反例。

图 1.

通过官方渠道将本国语言翻译后的部分作品(1945–1992)

图 1.

4.2官方渠道与授权作者

此种渠道的译作使用的是当代作品的原始版本,即在源语言国家以作者母语发行的版本。因此,此种渠道的翻译活动就需要原作国和出版国政府的同时批准。因为即使源文本已被官方认可,但并不一定就是宣传性的文本。首先,源文本必须通过其国家内部的重重审核才能被认可,而在此期间作家的手稿可能会遭到各种形式的修改,被搁置下来甚至被禁止传播。其次,要以此种渠道出版,必须得到国家掌控的版权保护办公室的允许,该机构垄断着所有作品的翻译权,也因而控制着作品在境外的传播(Stoyanovitch 1959Stoyanovitch, Constantin 1959Le Droit d’auteur dans les rapports entre la France et les pays socialistes. Paris : Librairie générale de droit et de jurisprudence.Google Scholar)。举例来说,通常一家法国出版社需要得到版权保护办公室的授权才能出版译作,否则对方会起诉原作者。事实上,只得到原作者的同意是不够的。版权保护办公室的第二个职能就是以本国的文化政治标准为依据,为外国出版商挑选和提供待译文本。另外,它也承担了为原作者协商稿费的任务,赋予他们代表国家得到报酬的权利。所以,作为法律代表机构,它成为了作者的代表,是文学引进机制中的一个他律的筛选手段。

然而授权作者在这六种作者中是最经常出现的:有151位此类作者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法语。作家协会成员中有三分之二是新秀作者,而四分之三的人的作品从未通过其他渠道翻译(见表1)。而在压迫性的缄默时期后(主要是斯大林时期),仅有少数作品通过官方渠道发表。

图 2.

通过输出渠道将本国语言翻译后的部分作品(1945–1992)

图 2.

相关地,在1945至1992年间,官方渠道在各国的翻译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占波兰总翻译作品数的40%(146部作品),约占捷克和匈牙利译作的三分之一(分别为72和83部),但是在罗马尼亚就没这么具有代表性了,仅占8%(33部作品)(见图2)。在波兰这样的国家,通过官方渠道出版的译作占到最高的比例,多少令人有些吃惊,因为波兰在国际上的形象建立,部分归功于其非官方渠道出版的作品。而在罗马尼亚这个以缺乏“非主流”文化著称的国家,官方渠道出版的作品所占比例反而是这几个国家中最低的。然而这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自相矛盾,在解读这些数据时,我们要将它与其它渠道的翻译比率和各国的环境联系起来(包括文学和政治环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忽视官方翻译渠道的重要性,而是鼓励我们根据实际起作用的历史和国家背景,灵活地进行分析。这也表明,尽管有许多制度上的相似之处——这是我们在其他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因——对东欧国家的全球化或整体性的理解易于隐藏许多不同之处。事实上,在波兰和匈牙利,由于受到去斯大林化的影响,政府能够“容忍”的书籍不断增加,用罗伯特·丹宁的话说,出现了“灰色地带”,即书籍既“没有被真正的禁止”,也“没有被政府所承认”(1991Darnton, Robert 1991Édition et sédition: L’univers de la littérature clandestine au XVIIIe siècle. Paris: Gallimard.Google Scholar:19, 1979 1979The business of Enlightenment: A publishing history of the Encyclopedie 1775–1800. Cambridge, Massachussetts: Belknap Pr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Google Scholar),因此,通过官方渠道翻译的文本数量也增加了。尽管版权保护办公室还在干预翻译活动,但是共产主义和西欧国家之间全面恢复的官方直接交流推动了文学作品的双向翻译传播。尽管对这些国家来说,大量通过此种渠道翻译的文本表明其与西欧国家的联系已经开始正常化,但对罗马尼亚来说却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此类翻译文本很少,并不能证明政治体制的自由化,也不能说明翻译活动可以绕过迁变机制的限制,反而表明了罗马尼亚的文学由政府本身,通过上述的官方授权的渠道(输出渠道)对外推广。

4.3传统渠道与备受推崇的作者

此类渠道的翻译作品都基于共产主义制度建立之前在源语国家以作者母语出版的初版,没有任何一部作品的译作在此前通过第一部分描述的渠道传播过。通过传统渠道出版作品的作者既有正统作者,也有当代作者,而他们的代表作都是在共产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时的文学环境下出版的。这些作品的最初版本就已经为人们熟知,正因如此,作者才得到新政府的认可和资助。这些作者实际上是官方授权的,并且通过持续的资助策略,一致性地习惯于新式社会主义文学经典。所以,正统作者在此种渠道的90位作者中占三分之二(见表1)。但是,当我们考虑到与文学迁变机制有直接联系的本质方面时,此种渠道的作者与输出渠道中的“正统作者”的相似之处就荡然无存了。与推广型的经典作品不同,此渠道的源文本选择可以根据真正的“需求”和法国出版商的标准,对源文本国家的“供给”做出自由的调整。只要版权保护办公室的授权还是必需的,国家对官方文化财产的拨款就绝不只是象征性的,那些已经公之于众的作品除外。在此,我们再一次发现了此种迁变机制与官方渠道各个方面的相似之处。

在法国,匈牙利和波兰文学是最“注重传统的”,分别有77和78部作品通过此渠道翻译(见图3)。而在相对比例上,匈牙利超过了波兰,占全部译作数量的四分之一,仅次于官方渠道。这是由于在严格审查时期到来之前,为法国所接受的波兰文学作品较多。实际上,多数正统波兰作者的作品在审查期前(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被翻译成法语了。而传统渠道在罗马尼亚的演进过程(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不具有代表性,只有23部译作)似乎证实了我们之前的发现:授权渠道的重要性——尤其是官方和传统渠道——可以证明东欧和西欧出版商重新建立起了联系,并有了正常的交流活动。在这方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罗马尼亚的传统渠道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这个时期文化和政治都经历了短暂的自由化,而官方渠道出版的作品数量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10部),而输出渠道的翻译数量处于其最低值。

至此,我们对于授权渠道和合法译本的分析就结束了。下面这个渠道将会把我们带入对于被禁书籍的讨论中。

图 3.

通过传统渠道将本国语言翻译后的部分作品(1945–1992)

图 3.

4.4半官方渠道与被禁作者

此类渠道的翻译作品都基于在作者的祖国以母语出版的初版源文本,只是之后被禁止了,特别是在翻译时。由此可见,即使某位作者的某部或者全部作品能够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审查力度加强后也可能被禁止出版。这揭示了此种渠道的“模糊性”,它表明了书籍地位的脆弱与不确定,即使它们摆脱了手稿的状态,也无法拥有稳固明确的地位。因此这种半官方渠道就是研究作者和书籍被禁时期状态的理想切入点。对于这些被禁的书籍来说,翻译几乎就是它们的“第二次生命”,给了作者与其作品看得见的希望,而这种希望是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的。

图 4.

通过半官方渠道将本国语言翻译后的部分作品(1945–1992)

图 4.

比如在六十,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半官方渠道反映了布拉格之春以及七七宪章带来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下出版的22部翻译作品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前所未有的自由时期后,在新的政治压迫下,官方文学被迫依靠非法手段。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早期“被允许的”书籍范围相当大,才导致现在“被禁”作品资源充足。

这种渠道的代表性看起来似乎不够充足,毕竟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此种渠道出版的译作只有捷克斯洛伐克的22部、罗马尼亚的20部和波兰与匈牙利加起来的大概10部(见图4)——在一个作者的生涯中,促使这些作品从合法变为非法的官方禁令既非偶然、也无法挽回。大多数情况下,这意味着他们在此之后活动的非法性已经被决定了。事实上,在通过此种渠道出版作品的31位作者中,超过半数也通过其它两种非授权渠道出版过作品。因此,一旦被作品被禁止,其作者的人生就会从此变得坎坷,这是他们地位转变的过渡阶段。作品被禁后,三分之二的情况下,作者会流亡,而且大多是在1947、1968和1981年的政治危机期间发生的。在这些作者中,超过半数是新秀作者(见表1),只是暂时受到了政府自由化倡导者的青睐,而作品被禁之后就无法再通过合法渠道出版,只能被迫进入灰色地带,从而更加难以被法国出版商发现。

通过以上的简单叙述,我们探讨了不合法的出版方式,但同时并没有将官方授权渠道完全抛开。下面,我们将开始分析完全非法的翻译渠道。

4.5平行渠道与地下作者

这些译作来源于通过本国或外国的非官方出版机构以作者母语出版作品的最初版本。这里我们要研究的作品有两种,一种是地下出版物,另外一种是作者流亡期间出版的作品。尽管这两种原作的传播范围不同,但它们有个共同之处:没有任何控制因素来限制它们的出版形式或传播方式。将这两种渠道结合在一起的另一个原因是地下出版物能够在作者流亡期间再次出版。

在八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这种结合渠道卓有成效地出版并推广了23部译作(即所有译作的三分之一)。该成果的获得似乎有些迟缓,一方面是因为此种渠道的材料需要准备时间,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六十和七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被禁作品大都通过半官方渠道或流亡渠道出版——这两种渠道对政治波动的反应更加灵敏,并且能够给原作者提供更大的可见度。从受众环境上来说,七十年代晚期的“索尔仁尼琴效应”和新哲学思潮让人们认识了来自东方的新型作者:“批判者”。另外一方面,波兰的平行渠道似乎更加呈线性发展,这是由于流亡目的地的影响,二战后巴黎和伦敦众多出版社的成立为平行渠道的形成提供了契机,甚至比地下出版物出现更早。总体来看,捷克文学中通过此种渠道出版的译作有41部,而波兰拥有60部,并且多数是在之后的几十年内出版的(见图5)。最后,这类数据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缺失揭示了另外一些事实,在匈牙利,这并不意味着地下版本或作者流亡期间译作的缺乏,只是这些作品多数不符合我们的研究标准而已,这一点与罗马尼亚不同。

图 5.

通过平行渠道将本国语言翻译后的部分作品(1945–1992)

图 5.

在出版译作的地下作者中,有三分之二是“新秀作家”,正在流亡或即将开始流亡生涯(见表1),他们的作品则是通过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最后一种渠道进行翻译的。

4.6直接及转译渠道与流亡作者

最后两种渠道表示作品最初就是以译本形式出版的——首先是法语译本,其次才是其它译本。这就是说译本建立在原作者以母语写成手稿的基础上,经过首次国外出版,形成了文本的最初版本。这两种渠道都大致表明,恰恰是因为原作者的流亡经历,西欧国家的出版商才能与之进行联系。事实上,通过此种渠道出版作品的原作者中,四分之三都在流亡,这也意味着他们的作品在自己的国家被禁止出版。但是,对于那些极少数的没有离开自己国家的作者而言,通过这两种渠道出版作品也说明其手稿已无望在本国出版。一种渠道优于另一种的原因在于文学输入的地理因素和语言文化亲疏关系,在四国中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

图 6a.

通过“直接”渠道将本国语言翻译后的部分作品(1945–1992)

图 6a.
图 6b.

通过“转译”渠道将本国语言翻译后的部分作品(1945–1992)

图 6b.

因此,这些渠道的发展历程与文学输入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比如在捷克斯洛伐克,直接及转译渠道(共有46部作品通过此渠道翻译出版)(见图6)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渠道不是在1948年第一次文学输出浪潮中出现的,而是在1968年后才在西欧国家出现 (布尔达1992Burda, Milan 1992La littérature de l’émigration tchèque de 1948 à 1968: Contribution àl’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tchèque contemporaine. Bordeaux: Université Michel de Montaigne. [Thèse de doctorat.]Google Scholar)。相比之下,在波兰,此种渠道在这几十年间一直发挥着作用(通过此种渠道翻译的作品不少于66部)。1956年后,由于匈牙利的语言文化与德国更加接近,匈牙利通过转译渠道输出了不少作品。这种情况下,通过这两种渠道翻译出版的作品达56部。相比而言,罗马尼亚更加青睐直接翻译渠道,通过转译渠道翻译的作品寥寥无几——考虑到文学输入的地理中心在法国。。直接翻译渠道之所以如此重要(所占比例达40.5%,即在总数中,75部通过此种渠道出版),主要是由于平行渠道缺失,而它能够帮助非官方作品进行传播。很少有流亡作者得到政府承认,他们中间超过半数是新人,而另有四分之一以上即将成名(见表1)。只有一半流亡作者通过其它渠道翻译作品,尤其是半官方和平行渠道。

5.结语

对文学迁变的分析不仅是一种全球性的潮流,也为我们提供了翻译渠道来展示书籍的国际传播如何受到政治的干预。通过研究相关的事实和国际因素,我们对这些渠道进行了系统的划分。这些因素使我们的模型动态化,具有灵活性,首先跨越了构成全球潮流的对立因素,比如官方认可和非官方认可文学,或政治宣传文学和批判性文学。另外,由于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翻译文本的源文本和目标国家的环境并不稳定,更对分析模型的灵活性提出了要求。就此,作者与这些渠道的联系并不能简单地按照是服从还是反抗政治制度来划分。因此,翻译渠道使我们能够对文学迁变的政治化和制度化程度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并加以研究。

致谢

非常感谢萨皮罗女士提出的宝贵建议,并和我们一起展开启迪思想的讨论,这极大地完善了我的想法。

注释

1.领域指的是在某个社会子空间内,文学、艺术、科学领域等一切特定活动都遵循特定的逻辑、规则和利益关系。这些规则是为了构建领域内部的结构,通常相对独立于外部的社会因素。然而文学领域首先反对极端的自治情况(即“受到限制的创作”),该领域中基于同行认可的特殊资本占绝对优势,同时还抵制他律因素所支配的极端情况(即“大批量创作”),而各异的政治经济外部限制在这个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
2.作家协会是一个法人团体,管理着文学领域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比如书籍审核部门、出版社、国家预算支持、休闲卫生设施等等。最重要的,它控制着作者的专业地位,以及参与文学相关的职业、实践和各种形式的授权。只有作家协会的成员才能宣布自己是一名作家。如果某位作者未被批准加入作家协会,或者是被其开除,就必须选择其它的职业,因为法律认为“社会寄生虫”(也就是无业者)是违法的。但是,作家协会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政治局势,它可以是政治力量的“传递纽带”,但也能够保护它的成员,甚至也会在争取自由的政治抗议中一马当先。布拉格之春时期,1956年匈牙利的作家协会和1968年捷克的作家协会就都扮演者先驱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Aron, Paul, Frédérique Matonti and Gisèle Sapiro, dir.
2002Le Réalisme socialiste en France. Sociétés et Représentations 15. [special issue] Google Scholar
Aucouturier, Michel
1998Le Réalisme socialiste. Paris: PUF.Google Scholar
Baudin, Antoine and Leonid Heller
1998Le Réalisme socialiste soviétique pendant la période jdanovienne (1947–1953). Bern: Peter Lang.Google Scholar
Bourdieu, Pierre
1991 « Le champ littéraire ». 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 89:4–46.Google Scholar
1992Les Règles de l’art: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 Paris: Seuil.Google Scholar
Boschetti, Ana
1985Sartre et les Temps Modernes. Paris: Éditions de Minuit.Google Scholar
Burda, Milan
1992La littérature de l’émigration tchèque de 1948 à 1968: Contribution àl’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tchèque contemporaine. Bordeaux: Université Michel de Montaigne. [Thèse de doctorat.]Google Scholar
Chiama, Jean and Jean-François Soulet
1982Histoire de la dissidence: Oppositions et révoltes en URSS et dans les démocraties populaires de la mort de Staline à nos jours. Paris: Seuil.Google Scholar
Claudin, Fernando
1972La Crise du mouvement communiste, du Komintern au Kominform. Paris: Maspero.Google Scholar
Darnton, Robert
1991Édition et sédition: L’univers de la littérature clandestine au XVIIIe siècle. Paris: Gallimard.Google Scholar
1979The business of Enlightenment: A publishing history of the Encyclopedie 1775–1800. Cambridge, Massachussetts: Belknap Pr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Google Scholar
Espagne, Michel and Michael Werner
1987 “La construction d’une référence culturelle allemande en France. Genèse et histoire (1750–1914)”. Annales 4: 969–992.Google Scholar
Espagne, Michel and Michael Werner, dir.
1988Transferts: Les relations interculturelles dans l’espace franco-allemand (XVIIe–XIXe siècles). Paris: Éditions Recherche sur les Civilisations.Google Scholar
Fejtö, François
1966Budapest 1956: La Révolution hongroise. Paris: Julliard.Google Scholar
1992Histoire des démocraties populaires Genève: Editions Famot (1st édition 1952 Paris: Seuil).Google Scholar
Goetz-Stankiewicz, Marketa
1992Good-bye, Samizdat: Twenty years of Czechoslovak underground writing. En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Google Scholar
Grémion, Pierre
1985Paris / Prague: La gauche face au renouveau et à la régression tchécoslovaques. Paris: Julliard.Google Scholar
Hamsik, Dusan
1971Writers against rulers. London: Hutchinson and Co.Google Scholar
Ionescu, Ghiţă
1964Communism in Romania, 1944–1962. London: RI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Google Scholar
Kende, Pierre and Krzysztof Pomian, dir.
1978. 1956Varsovie-Budapest: La deuxième révolution d’Octobre. Paris: Seuil.Google Scholar
Kusin, Vladimir
1971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Prague Sp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ist ideas in Czechoslovakia, 1956–1967.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Google Scholar
Lazitch, Branko
1976Le Rapport Khrouchtchev et son histoire. Paris: Seuil.Google Scholar
Lazitch, Branko and Milorad Drachkovitch
1966The Comintern historical highlights. New York: Praeger, London: Pall Mall Press.Google Scholar
Liehm, Antonin
1970Trois Générations: Entretien sur le phénomène culturel tchécoslovaque. Paris: Gallimard.Google Scholar
Madelain, Anne
1996 “Les Revues culturelles samizdat tchèques 1968–1989: Enjeux d’une culture parallèle”. Documents de travail 8. Prague: Centre français de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 1996 1–21.Google Scholar
Marcou, Lilly
1977Le Kominform. Paris: Presses de la FNSP.Google Scholar
Martelli, Roger
1982Le Choc du XXème Congrès. Paris: Éditions Sociales.Google Scholar
Matonti, Frédérique
2005Intellectuels communistes: Essai sur l’obéissance politique. La Nouvelle Critique (1967–1980) Paris: La Découverte.Google Scholar
Mink, Georges
1989La Force ou la raison: Histoire sociale et politique de la Pologne: 1980–1989. Paris: la Découverte.Google Scholar
Mlynar, Zdnek
1981Le Froid vient de Moscou: Prague 1968, du socialisme réel au socialisme à visage humain. Paris: Gallimard.Google Scholar
Molnar, Miklos
1987De la Bela Kun à Janos Kadar: Soixante-dix ans de communisme hongrois. Paris: Presses de la FNSP.Google Scholar
Popa, Ioana
2002a “Un transfert littéraire politisé : Circuits de traduction des littératures d’Europe de l’Est en France 1947–1989”. 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 144 : 55–69.Google Scholar
2002b “Le réalisme socialiste, un produit d’exportation politico-littéraire”. Sociétés et représentations 15: 261–292.Google Scholar
2004La Politique extérieure de la littérature: Une sociologie de la traduction des littératures d’Europe de l’Est (1947–1989). EHESS, Paris. [Thèse de doctorat en sociologie.]Google Scholar
Rupnik, Jacques
1981Histoire du parti communiste tchécoslovaque. Presses de la FNSP.Google Scholar
Sapiro, Gisèle
1999La Guerre des écrivains (1940–1953). Paris: Fayard.Google Scholar
Skilling, H. Gordon
1981Charter 77 and human rights in Czechoslovakia. London, Boston: Allen & Unwin.Google Scholar
1989Samizdat and an independent societ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olumbus,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Google Scholar
Stoyanovitch, Constantin
1959Le Droit d’auteur dans les rapports entre la France et les pays socialistes. Paris : Librairie générale de droit et de jurisprudence.Google Scholar
Toury, Gideon
1995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Google Scholar
Verdery, Katherine
1991National ideology under Socialism: Identity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Ceausescu’s Roma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Google Scholar

Translator’s note:

翻译评论

“翻译渠道——政治导向性的文学迁变初探”(Translation channels——A primer on politicized literary transfer*)一文出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伊安娜•波帕之手,并经Target于2006年发表。作者就共产主义时期来自东欧四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法国文学译作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究了政治局势在文学作品国际传播中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用来描述各类传播形式的模型,称之为翻译渠道。

本文试图再现源文本的翻译过程,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提出现存的翻译问题,借以寻求解决办法。

(一)语义理解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包括对词语、句子以及语段甚至全篇的理解,还有源文本创作以及原作内容涉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内涵等一系列相关因素。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对原文词义的理解,推敲与最终的传达,具体表现为对语言单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语体意义、语用意义等进行的分析。

这就要求译者在把握了同义词辨析能力的同时,能够掌握词义褒贬取向等。此外,译者在实施翻译的过程中, 词义的选择还要视上下文、具体语域和语境等情况而定。

源文本中提出了六大翻译渠道以及相对应作者的名称,分别为“the exportation channel and the promoted writer,the official channel and the authorised writer, and the patrimonial channel and the canon is ed writer,the semi-official channel and the banned writer,the parallel channel and the clandestine writer and the direct and in transit channels and the exiled writer”.

译者意识到这部分为文章的核心部分,也是原作作者提出的理论支撑,因而需要格外注意。

但这几个名词并非翻译学或语言学原有的专业术语,而译界并未有现成的译本,因此译者需要在直译的基础上,充分理解词语内涵,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究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尽量往术语的形式靠近,使其成为较为正规的专业术语。再次,源文本在“翻译渠道研究”部分针对几大渠道展开了详细叙述,因此译者首先通过对该部分的仔细研读,深入理解原作作者的观点,从而确定了这几大渠道名词的中文译本。它们分别是:“输出渠道与国家推广作者,官方渠道与授权作者,传统渠道与备受推崇的作者,半官方渠道与被禁作者,平行渠道与地下作者以及直接转译渠道与流亡作者”。

但需要指出的是,英语的一词多义且多性决定了翻译的难度,而汉语的众多同义词,难免会出现多种译本的情况,因此六种翻译渠道以及相对应作者的译法并非既定事实,还需译界各方共同商讨,学术界一致认定。

(二)文化因素处理

翻译过程涉及大量文化因素,包括对习语、成语及典故的处理方法、异化与归化,如何消除文化冲突,扫除异源文化沟通的障碍等。朱光潜认为:“外国文化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意义最不易应付”(朱光潜 1984) 。

原作花费大量篇幅介绍了历史背景因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共产主义制度在东欧各国的建立以及而后的废除。该事件影响到了东欧各国的文化政策,并在重塑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为原作接下来的理论分析提供了现实依据。

通常在翻译涉及文化历史、风俗人情方面的文本时, 首先要对原文有确切的理解, 既不能过于拘泥于文字本身, 也不可望文生义。更为重要的是,译者需要查阅大量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并将历史文化因素与文章理论的提出相结合,体会原作者的意图,从而避免漏译、误译,保证译文的严谨性。以“satellite” countries为例,此短语经查证与“欧洲宇宙号卫星”(Space satellite)有关,该卫星系列根据国际宇宙计划用苏联运载火箭发射,由东欧各国研制探测仪器,苏联提供卫星保障系统。用于研究太阳、地球大气和行星际空间发生的物理现象,1969~1981年共发射22颗。而这段时期的科学合作真实反映了苏联与东欧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翻译采用“蹙拥国”一词,比直译“卫星国”更能够合理恰当地体现此种内涵,也更加流畅易懂。

(三)逻辑分析

译者需利用逻辑分析,抓住上下文提供的线索,理清原文思路,加以正确表达。具体来说,译者必须根据上下文和词序对暗含的逻辑关系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恰如其分地增添介词或连词以传达原文内在关系,从而避免出现逻辑错误。原作中“First, to be allowed to exist as an original edition, the text had to pas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internal censorship, which did not exclude other forms of adjustment of the manuscript, including periods of time when it was put on hold or even banned,”译者将其翻译为“首先,源文本必须通过其国家内部的重重审核才能被认可,而在此期间作家的手稿可能会遭到各种形式的修改,被搁置下来甚至被禁止传播。”其中的“修改”,“搁置”与“禁止”几个词的程度层层递进,语序不得打乱,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逻辑混乱。

(四)译作质量

评价译作的质量,需要从多元而非单一的翻译标准出发,其中就包括了字词句、文体的选取与对等,翻译美学,译作对原作的忠实层度等等。

从美学角度来看, 翻译实质上是译者对原文审美构成的欣赏并将其再现于译文之中的过程。但因源文本为翻译学体裁,而非文学体裁,所以译文更加注重语言的流畅与否以及读者接受程度。就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一些四字成语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升了翻译质量,如:“离经叛道”、“应运而生”、“寥寥无几”、“卓有成效”等。

另外,是否“忠实”反映源文本也是评判译作质量的标准之一,原作者有权要求译作忠于原作。源文本中出现的“structural power”,指代模糊,且中文未有相对应的专业术语与之呼应,因而鉴于忠实原则,译者运用直译手法,得到“结构性权力”的翻译文本,从而忠实反映作者意图,避免了过度理解。

(五)存在问题

源文本出现了多次“technical conditions”这个重要短语,并且加以斜体。但该词语直译为“技术条件”之后,与上下文含义相差甚远,并不能为读者展现其真实语义。但如果意译为“产业条件”,虽符合上下文语境,但与原词本身大相径庭。因而该词的翻译还有待商榷,也望各方就此提供宝贵意见。

此次翻译经历,展现了译者的翻译功底,也揭露出现存的不足之处。译者为了提高自身翻译水平,需要打好语言基础,在平时通过广泛阅读以及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修辞水平。在翻译实践中,端正态度,仔细推敲,避免出现译文语法错误、用词不当、表述错误等一系列问题,并真实反映原作内容与原作者的期待,从而真正地完成高质量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朱光潜.谈翻译[A].翻译研究论文集[C].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通讯地址

Ioana Popa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Institut des Sciences Sociales du Politique

Université Paris X, Maison Max Weber

92001 NANTERRE Cedex

France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