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译者角度的修订项基于采访的研究 [Revision from translators’ point of view: An interview study]

克莱尔·伊易施
英国密德萨斯大学 | Beihang University
Translated by 郭凯琳 (译) revised by 张文鹤 (校) 2 翻译 Wen Jun (Supervisor) 2
1英国密德萨斯大学 | 2Beihang University
摘要

尽管人们通常认为从译者的角度对译文进行修订是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翻译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探索,仅有的几个例子如Breedveld(2002)Breedveld, Hella 2002 “Writing and revising process in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3:1. 91–100.  DOI logoGoogle ScholarEnglund Dimitrova(2005)Englund Dimitrova, Birgitta 2005Expertise and explici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DOI logoGoogle Scholar。本研究旨在确立修订对于练习译者的意义、以及他们对修改所涉及内容的看法,包括修订数量、脱初稿时间(即他们搁置初稿的时间)和他们在修订中需要检查的方面。数据显示,通常来说,译者声称他们仅对初稿进行一两次的修订。他们一般也不会延长脱初稿时间。如果他们延长时间,最多会拖延一个晚上。在修订的过程中,译者也表示脑海里会事前确定一些需要考虑的特定方面。

关键词:
目录

1.引言

几乎没有译者可以对之前翻译好的文本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检查或修改,就进行提交。换言之,就是需要经过一定形式的修订。相比于译出初稿的过程,一些学者甚至觉得修订可能会更加耗时,并且对于译作最终版本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Newmark 1983Newmark, Peter 1983About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Google Scholar; Weaver 1989Weaver, William 1989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John Biguent and Rainer Schulte, eds.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Google Scholar: 117)。然而,除了之前少数几本译员手册或实用指南对“翻译修订”进行探讨之外,人们知道最近才开始关注其在翻译研究中应占有的地位(Newmark 1983Newmark, Peter 1983About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Google Scholar; Weaver 1989Weaver, William 1989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John Biguent and Rainer Schulte, eds.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Google Scholar:117)。尽管如此,人们直至现在都很少在翻译研究过程中对‘翻译修订’本应有的地位予以重视,除了在几本译者指南或是实用手册中有所涉猎(Thaon and Horguelin 1980Thaon, Brenda M. and Paul A. Horguelin 1980A practical guide to bilingual revision. Montreal: Linguatech.Google Scholar; Mossop 2001) 2001Revising and editing for translators. Manchester: St. Jerome.Google Scholar。事实上,对于‘修订’甚至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些人认为,在译作最后到达客户手中之前,为了保证翻译作品的质量,修订应该由校对员而非译员完成(Graham 1983Graham, John D. 1983 “Checking, revision and editing”. Catriona Picken, ed. The translator’s handbook, ed. London: Aslib 1983 99–105.Google Scholar: 103–104)。一些人将修订看作评价过程的一部分,具有语用用意或教学目的(Brunette 2000)Brunette, Louise 2000 “Towards a terminology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he translator: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6:2. 146–159.  DOI logoGoogle Scholar11. Brunette(2000)Brunette, Louise 2000 “Towards a terminology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he translator: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6:2. 146–159.  DOI logoGoogle Scholar设计出一个非常有用的表格,对翻译质量评估中许多相似的术语进行了区分。 根据Brunette(同上)的研究,与教学校对员有所不同,语用校对员几乎类似于一个编辑,其工作内容是编辑或修订最终的翻译作品以使其符合语用用意,而语用用意往往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要求制定。另一方面,教学校对员需要证明他们对于目标文本(译文)的修改是合理的并且需同译员进行交流以讨论修改译文的原因,这样教学或教学法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

但是,另外一些人把修订看作翻译过程的一部分,即不仅仅由译员自己来完成,同时修订过程中译员也可能受到时间和资源的限制(Thaon and Horguelin 1980Thaon, Brenda M. and Paul A. Horguelin 1980A practical guide to bilingual revision. Montreal: Linguatech.Google Scholar; Mossop 1982)Mossop, Brain 1982 “A procedure for self-revision”. Terminology update 15:3. 6–9.Google Scholar。事实上,为了避免混淆,Mossop(2001) 2001Revising and editing for translators. Manchester: St. Jerome.Google Scholar创造了‘自我修订’这个术语,旨在将译员自身的修订和校对员的修订区分开来。必须强调的是,本研究只涉及译员自身的修订。因此,‘自我修订’和‘修订’在这里可以互换使用。

在翻译过程研究中,‘修订’似乎包含通常发生在翻译过程后期阶段的自我监控或自我编辑的行为。例如,Jääskeläinen(1999Jääskeläinen, Riitta 1999Tapping the process: An explorative study of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Joensuu: University of Joensuu. [University of Joensuu publications in the humanities 22.]Google Scholar: 116)将翻译过程分类成三个阶段,即写作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作后阶段。这些阶段同Krings的先行工作阶段、工作阶段和后续工作阶段相对应(同上),一些其他的实证研究也简略地将翻译过程进行了类似的分类。例如,Rose(1991)Rose, Marilyn Gaddis 1991 “Seeking synapses: Translators describe translating”. Marilyn Gaddis Rose, ed.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ension and interdependence. ATA Scholarly Monograph Series 15.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inghamton 1991 5–12.  DOI logoGoogle Scholar认为翻译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1)对(源文本)原文的理解,2)实际的转换,和3)表达,并包括修订。Sorvali(1998)Sorvali, Irma 1998 “The translator as a creative being with special regard to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and LSP”. Babel 44:3. 234–243.  DOI logoGoogle Scholar也把翻译过程描述成三阶段:1)对原文的熟知,2)初稿的生成,以及3)最后译文生成前的编辑。尽管‘修订’或‘自我修订’等术语在这些研究中并不常见,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修订行为却处处可见。例如,Lörscher(1996)Lörscher, Wolfgang 1996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processes”. Meta 41:1. 26–32.  DOI logoGoogle Scholar表明译员经常在不同阶段生成几种译文版本;Séguinot(2000)Séguinot, Candace 2000 “Management issu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Sonja Tirkkonen-Condit and Riitta Jääskeläinen, eds. Tapping and mapping the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143–148.  DOI logoGoogle Scholar也发现翻译过程可以是‘迭代的’。换言之,译员可能决定回顾之前的翻译作品并且试图 对之进行修改或逐字修正。这就表明修订并不仅仅限于单独或重写的阶段。

事实上,最近一项专门为了解决修订事项的研究(Breedveld 2002)Breedveld, Hella 2002 “Writing and revising process in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3:1. 91–100.  DOI logoGoogle Scholar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修订可能发生在不同阶段。该研究中,Breedveld使用有声思维就她自己将意大利语翻译成荷兰语的过程作出报告。建立在Flower和Hayes(1980)Flower, Linda S. and John R. Hayes 1980 “The dynamics of composing: making plans and juggling constraints”. Lee W. Gregg and Erwin R. Steinberg,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Hillsdale, New Jersey: Erlbaum 1980 31–50.Google Scholar写作修订模式基础上,她认为修订可以发生在译文生成过程中的任何阶段。用Breedveld自己的话来说,

……人们并不认为修订是一个明显的子过程,而是文本生成的另一个实例,其中暂时生成的译文(阶段性译文)为阅读、评价和解决问题提供参考。(2002:96)

然而,人们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修订可以发生在翻译过程的任何阶段,但必须强调的是,现在的研究只把修订看作翻译过程的后期阶段,即在初稿生成以后。

2.修订检查表

翻译培训师和从业者提供了经验译员如何修改译文的详细信息,例如,Thaon和Horguelin(1980)Thaon, Brenda M. and Paul A. Horguelin 1980A practical guide to bilingual revision. Montreal: Linguatech.Google ScholarGraham(1983)Graham, John D. 1983 “Checking, revision and editing”. Catriona Picken, ed. The translator’s handbook, ed. London: Aslib 1983 99–105.Google ScholarMossop(2001) 2001Revising and editing for translators. Manchester: St. Jerome.Google Scholar都对如何进行修订提供了实际建议。尽管他们讨论的是自我修订或是第三方修订,他们都在几个关键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一方面,他们都同意在修订过程中,从业者最好遵从某一修订检查表(至少心理上如此),即使这些检查表并没有那么详尽并且只是作为参考指南。第二,尽管这些检查表并不完全相同,表间有一些共通的术语或概念。例如,他们认为准确性应该作为修订的重点之一并且所有的表格应该包括键入、拼写错误、漏译、语域等等。下面是这些清单的简略概括。

格拉汉姆的检查表(1983)涵盖内容如下:

  • 准确性

  • 键入错误

  • 拼写

  • 误导性陈述

  • 歧义

  • 数字或专有名词等漏译

  • 文体检查:口语或书面

  • 风格连续/一致性

  • 语域

Thaon和Horguelin(1980)Thaon, Brenda M. and Paul A. Horguelin 1980A practical guide to bilingual revision. Montreal: Linguatech.Google Scholar将其(或者他们)的修订指南总结为五类:

  1. 准确性:最为检查表的第一项标准,其主要考虑的是语义准确性,对误译、不连贯性、漏译、语言使用的不严谨性和不能体现原文存在的细微差别问题进行检测。

  2. 正确使用:此项包括句法、语法、非规范语言现象和印刷错误,例如:拼写和标点错误。

  3. 透明度:此项意味着翻译必须读起来像原文、符合语言习惯、清晰、简洁、连贯并免于重复。

  4. 语调:此项意味着必须保持措词一致性,例如语言(语域)的正式性、或幽默或讽刺的语言。

  5. 读者适应性:这意味着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语境。

Mossop(2001) 2001Revising and editing for translators. Manchester: St. Jerome.Google Scholar‘修订参数’中的检查表提供了最为全面系统的准则体系。他将修订参数分类为四类问题:转移问题、内容问题、语言问题和展现问题。如上四类问题同对应参数如下所述:

A组:

转移问题

1.

准确性:检查主要误译或错误理解问题,包括检查数字。(最重要的问题)

2.

完整性:检查漏译问题

B组:

内容问题

3.

逻辑:避免毫无意义或包含矛盾的论证,以及不可能暂时或因果顺序

4.

事实:消除实际的、概念性的或数学上的错误。

C组:

语言问题

5.

流畅性:确保结构衔接、连贯、通顺。

6.

适应性:检查语言是否适合潜在的读者情况、文化习俗和背景

7.

子语言:体裁得体、术语准确、语域恰当

8.

习语:表达习惯、词语搭配、标记

9.

结构:语法、拼写、标点、印刷风格和大写

D组:

展现问题

10.

布局:间隔、缩进、页边距等等。

11.

排印:文本格式,包括加粗、下划线、字体类型和字体大小

12.

组织结构:页面编号、标题、脚注和目录

3.宗旨和目标

上述检查表由培训师设计而成,虽然很全面,但是这些检查表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反映译员真正的准则不得而知。不过,这些检查表可以作为有意思的着手点,来调查译员在修订过程中实际的想法或陈述,也可以了解这些分类标准在译员的修订实践中的体现程度大小。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译员认为修订所应包含的内容进行整体描述,具体解答如下问题:

  • 译员认为他们修正的次数是多少?

  • 译员声称他们多久以及在什么情况下算是完成了初稿任务?

  • 在修订过程中译员都检查了那些方面?

  • 译员认为他们都使用了什么修订步骤?

4.采访式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采访。尽管此种方法在翻译研究中应用不多,但是采访很可能在译员习惯与倾向方面提供一些其他方法所达不到的宝贵的见解。在Sorvali(1998)Sorvali, Irma 1998 “The translator as a creative being with special regard to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and LSP”. Babel 44:3. 234–243.  DOI logoGoogle Scholar的研究中,采访式研究方法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工具,用来从译员经验中得出广泛的原则。只要有足够多数量的受试者,该方法就能够为一系列共同遵守的行业规范提供建议与指导。当Sorvali让受试者比较文学翻译和专门用途英语(LSP)翻译过程的不同时,她发现共同点远远超过不同点。她的受试者普遍认同原文就是同他们自身生长环境所适应的语言相熟悉或陌生的文本。不管怎样,这都改变不了他们的翻译步骤或进程。

除此之外,Sorvali(同上)还指出通过采访,受试者的个人生平信息也可以获得。在后期帮助分析采访结果的过程中,这可能成为有用的信息,并且(或)不仅为译员评论也为评论生成的背景或情境提供更加深入的分析。如果采用其他研究方法(例如有声思维),在对译员事由和动机的语境化和获取方面的作用相对更小。22.本文的基础形成于项目的后期阶段(由于篇幅限制,此处并未作出报告),将本研究中的受试者的报告与他们实时修订行为形成对比。

5.本文个案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半结构式访谈,由26名台湾非文学职业译员历时两个月完成。受试者的背景和经验差异很大。有些人只从事该职业一年、有些人有超过五年的工作经验,并且有一名受试者从业三十余载。他们的工作模式包括全职和兼职,有自由职业译员或组织内部译员。职业道路也迥异。例如,一些是参加过硕士翻译课程的经验译员而有些人并没有过正式的翻译类教育背景。因此,本访谈中的受试者反映了翻译职业的多样性并且为不同译员修订过程提供了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至少在台湾是这样。而且就翻译领域而言,没有理由认为台湾不是一个典型的地区。大多数受试者进行的都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尽管不得不说明本研究中做出的评论没有特定的语言限制。本研究最初用受试者的母语(普通话)进行,之后由研究人员将总结翻译成英语。而总结翻译的可靠性由评分者之间相互检查。评分信度由研究人员自己通过比较之前翻译和总结好的六份访谈,附有完整的翻译好的访谈文字记录。信息的覆盖性十分完整。换言之,比起文字记录译本,总结性翻译访谈可以认为是可靠的。对访谈数据编码的可靠性由评分者之间信度方式得以实现。第一位评分者提供一份翻译好的完整访谈文字记录和一张访谈问题检查表(研究人员设计的一份问答测试表)以及修订要点勾划清单。同样,评分者之间的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同研究人员的发现相一致,只有两个次要的不同点。后来这我们证实这两个不同点明显是评分者的误解问题。可靠性体现在交叉检查环节,要求第二位评分者使用相同的两份清单,即由研究人员设计的问答测试表和修订要点勾划表。只是这次,提供给评分者的不再是翻译好的完整访谈文字记录而是总结性翻译访谈。在勾划表中,评分者与研究员之间的编码达到了100%的匹配度。

受试者需要回答四个引导性开放式问题,旨在引出他们修订行为和看法的不同侧面,并且每一位受试者可以就每一个问题给出尽可能多的答案。问题如下:

  1. 通常你(作为译员)会进行几次修订?

  2. 通常你(作为译员)将初稿搁置多久?

  3. 你在修订过程中你都关注哪些问题?

  4. 你有什么其他特殊或非典型的修订程序?

这些问题虽然非常简单而且数量不多,但都是为了反映他们自己特有的翻译任务并对他们自己的修订过程做出报告。换言之,他们可以从译员自身角度就修订的概念提供宝贵的见解。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四个问题作为探索性问题,一方面涵盖并检查了译员在他们之前回答问题之上有没有需要特殊补充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作为一个问题探索译员异质而独特的修订行为。

6.结果与讨论

如下为访谈结果。本报告中涉及的译员均为化名。

6.1修订次数

图表1-1显示的是受试者陈述的修订次数,0至4次不等。最常见的修订次数为两次(有17名受试者提及),紧接着是一次(有13名受试者提及)。也许并不让人感到惊讶,受试者表明修订次数取决于某些变量因素。例如,一名受试者提到如果给她的是短而简单的任务,修订一次就足够了。字幕翻译通常需要检查两次或三次。一般而言,书籍翻译期限和篇幅都相对较长,此时就需要修订至少三次。换言之,修订次数可能取决于文本长度和任务的紧迫程度。

图表1-1.

注明修订次数概览

图表1-1.

尽管大多数译员赞同修订一次或两次很有必要,但是也存在几个特殊情况,即译员不进行修订或没有必要进行自我修订。例如,一名名为Christine的受试者表示,如果得知会有一名校对员检查她的译文或当客户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译文时,自我修订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另一受试者Steve甚至表示自我校对或初稿后进行自我校对不重要也不必要。他说他通常都是从事软件文档编制,内容包含许多分隔的文本片段,而这些片段的翻译并不需要过多的修订。总而言之,流行观点认为译员把修订看作是保证翻译质量关键且必要的过程,而这些数据表明,与大众观点相反的是,译员并没有修订很多次。有一个受试者甚至认为修订有时是多余的。

6.2脱初稿时间(修订搁置时间)

就“脱初稿时间”我们指的是译员在回过头来修订译文之前搁置其译文的时间。正如修订注明的次数一样,存在这样的情况,即译员表示他们在修订之前没时间或仅仅觉得没必要搁置译稿(13例受试者,如图1-2)。事实上,通常来说,零脱初稿时间最为常见。一些译员表示,没有必要特意留出脱初稿时间,因为无论如何,脱初稿时间都会在漫长的翻译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生。在一些情况下,有些译员的确会留出脱初稿时间,一天或一个通宵(9例)是最频繁提及的脱初稿时间或初稿间时间间隔。简言之,就像修订次数一样,脱初稿时间经常各不相同,取决于一些译员可控或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很明确的一点是,如果译员想要在这个领域里生存下去,他们就不得不在脱初稿时间上保持灵活,就像他们在其他方面一样。

图表1-2.

脱初稿时间

图表1-2.

6.3修订检查表

受试者对“在修订过程中将受试者所寻找的事项”问题的回答归为22类,因此生成了累加的修订检查表。检查表上大多数项目是直接翻译受试者的回答而生成。然而,也有几个例外,即尽管看起来受试者使用的是不同的表达,但是他们明显表达的是相似的概念。在这些例外情况下,这些相异的表达被认为是同一项目的不同显示形式。例如受试者在访谈的不同时段提到的准确、忠实和正确理解含义都被归为同一项目。为便于说明和理解,研究员也根据问题导向把这些项目进行归类。最终的分组如下:校核源语文本意义转移问题、目的语文本语言问题和其他的目的语文本问题。目的语文本语言问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局部问题(如拼写或键入错误)和一般语言问题。具体描述如下:

  1. 源语文本意义转移

    1. 意义转移重点/焦点:在重新调整或重新编码的过程中,检查源语文本中的信息或意义重点是否发生了转移。

    2. 准确/忠实/正确理解含义:观察源语文本信息是否存在任何形式的扭曲而没有被完全翻译成目的语文本。

    3. 漏译:检查目标语中是否遗漏掉源语文本方面的意义或文本片段。

    4. 抓住目标语的大意:检查源语文本的要旨是否在目标语文本中得以体现。

    5. 数字或日期:检查数字或日期是否被忠实地转换成目标语文本。

  2. 目标文本语言特征:

    1. 局部层面语言问题

      1. 拼写/键入错误:看看是否需要变更印刷排字上的标点符号。

      2. 语法错误:检查是否存在语法错误。

      3. 句法结构(句法):看看是否需要重新调整目标文本的句型结构

    2. 一般语言问题

      1. 更加符合目标语语言习惯:和下面的流利度相反,此项的重点在于检查

        目标语是否过于紧密贴合源语的表层结构而忽略目标语习俗。

      2. 流利度/流畅性:相比之下,此项表示查看译文是否易于目标读者阅读(Mossop 2001 2001Revising and editing for translators. Manchester: St. Jerome.Google Scholar: 47)。

      3. 语域/语调/语言风格:查看译文中是否采用了恰当的语域或语调。

      4. 连贯性:从语气或话语角度查看衔接句子和/或段落间衔接是否恰当。

      5. 简洁性:检查是否存在需要缩短或精简的句子。

      6. 语言一致性:检查译文语言的一般用法是否一致。

  3. 其他目标语问题

    vi.

    目标读者的需求: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特征,考虑是够能够对目标语做出恰当改动。例如,改变信息顺序或论点结构,甚至对源语文本参照对象‘本地化’或‘定制化’,等等。

    vii.

    目标语文本的布局/格式/展示:检查译文的布局和格式是否保持一致,例如:是够插入或含有一幅图片。

    viii.

    标点:与之前提及的表面上的拼写或键入错误不同,此处的‘标点’更多表明的是译文结构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译文的连贯性和语篇。(因此:一位受试者特别提到她会有意识地检查能否对其译文的标点进行一些改变,因为她注意到有时候如果在译文中使用原文自带的标点会很不恰当)。

    ix.

    逻辑/概念一致性/可理解性:‘逻辑’表示的是语言之外的概念性含义。此类旨在查看译文本身是否可以被目标读者所理解、是否存在互相矛盾的论证等等。

    x.

    术语控制和一致性:查看术语在译文中是否使用准确和连贯。

    xi.

    创造性:在可能情况下,检查源语信息是否在目标语中以‘创造性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一位受试者在其最近有关人类学的文本翻译中提及创造性的概念,表明有时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新创词”。)

    xii.

    表达性:检查源语是否在‘本质上’书写得当。此项包括查看使用更加恰当的表达或固定表达的可能性。换言之,此项的重点与其说是要更正不如说是查看目标语是否在文体上得到了改进。

    xiii.

    明确性:查看目标语信息是否应该以一种更加明确和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由于这是一个累积的列表,我们可以对受试者成员出现的频率或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如图1-3

图表1-3.

修订检查表

图表1-3.

在检查表中,‘流畅性’和‘准确性’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项(分别有21和18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培训师的观点,即‘准确性’是译员在修订过程中最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Thaon and Horguelin 1980Thaon, Brenda M. and Paul A. Horguelin 1980A practical guide to bilingual revision. Montreal: Linguatech.Google Scholar; Mossop 1982Mossop, Brain 1982 “A procedure for self-revision”. Terminology update 15:3. 6–9.Google Scholar; 2001 2001Revising and editing for translators. Manchester: St. Jerome.Google Scholar; Graham 1983)Graham, John D. 1983 “Checking, revision and editing”. Catriona Picken, ed. The translator’s handbook, ed. London: Aslib 1983 99–105.Google Scholar。常见准确性和流畅性翻译二分法也反映了译员经常所面临的基本压力,即试图在反映源语意义和使译文本身具有可读性之间建立平衡。

紧接‘准确性’和‘流畅性’之后,频率最高的就是‘术语控制’(有12例)。除了生成修正检查表,访谈式方法也为受试者为何检查这些修订事项提供了信息。因此,不同于一些模糊的概念,像是‘流畅性’和‘准确性’,‘术语控制’看起来非常明确。译员表示他们不仅确保术语的正确表达,同时也在整个译文中保持一致性。一位译员补充说他从客户的反馈及自身工作经验中,逐渐开始学会体会到术语控制的重要性。

尽管存在不同的分类体系,莫索普的‘修订参数’与现今研究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例如,‘流畅性’、‘准确性’和‘术语控制’都与莫索普的‘通顺/习语’、‘准确性’和‘子语言’非常相似。然而,本研究中的其他修订事项,例如‘语言一致性’、‘创造性’、‘标点’、‘表达性’和‘重点/焦点转移’并不在莫索普的分类范围内。因此这些可以看做是对莫索普‘修订参数’的补充或延伸,也正如莫索普(2001)自己也表示,该检查表并不完整,但却为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提供了大体上指导。表1对莫索普和本研究的修订检查表进行了比较。

表1.本研究的修订检查表和莫索普的修订参数
本研究的修订检查表 莫索普修订参数
目标文本语言问题
a. 局部层面
拼写/键入错误 9.结构(语言)
语法错误 9.结构(语言)
b. 一般问题
更接近目标语语言 6.适应性+ 5.通顺(语言)
流畅性 5.通顺+ 8.习语(语言)
语域 6.适应性(语言)
衔接/连贯 5.通顺(语言)
简洁性 6.适应性(语言)
语言一致性 – – – – –
其他源语文本问题
目标语读者的需要 5. 适应性(语言)
布局 10.布局(展示)+11.排印
(展示)+12.组织
(展示)
标点 – – – – –
逻辑 3.逻辑(语言)
术语控制/一致性 7.子语言(语言)
明确性 6. 适应性(语言)
创造性 – – – – –
表达性 – – – – –
源语意义转移
重点/焦点转移
准确性 1.准确性(转移)
漏译 2.完整性(转移)
抓住大意 – – – – –
数字或日期 4.事实(内容)
[i]注意:‘☆’表明这两项只是部分对应。
[ii]‘ — — — — — ’表明列表中不存在相似或对应项。

总体看来,比起莫索普的修订参数,本研究编写的修订检查表有意设计得要更加详细。这表明尽管莫索普的修订参数为译员的修订过程提供了系统的导向,但是在译员自身的修订过程中,他们自身能够明确有力地表达并有充分理由可以寻求或形成更为详细的分类。也许职业译员的形成涉及每个译员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并因此在他们个人修订过程中不断发展某些特定的重点。例如,一名译员提到现在在修订中,她对目标文本标点给予了特殊的重视,因为她发现她可能轻易地忽视了这一点,特别是在翻译初期。换言之,译员可能在他们职业生涯中不断定制或更改自己的修订重点,旨在优化他们的表现。

6.4特质修订程序

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询问译员他们特质修订程序的目的有两个。一个目的是检查译员是否参与到修订程序中,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他们没有提及修订程序;另一个目的是检查他们是否存在特质修订行为。大多数译员表明检查表和上述提到的信息代表了他们修订行为规范。然而,几位受试者也提到一些有趣的特质性修订行为。例如,Christine提到她在电脑上译出初稿时故意忽略标点,旨在过分贴合源语文本。因此,她创造了一个额外的翻译阶段就是为了在译文中补充上标点。Molly也就如何保证译文的连贯性报告了她独特的方法。她声称她总是在开始翻译下一部分之前快速扫一眼前面刚翻译的内容,以保证段落或句间的连贯性。她补充说在时间紧迫不能回头检查整篇(很长的)文本时,这个方法特别有效。这些特质性翻译习惯验证了之前的观察,即译员根据自身的需求及工作风格,形成和更改了他们自身的修订风格。有趣的是,这些方法似乎也是摆脱源语结构、生成有效译文的经验之道。

关于译员修订程序的另一问题就是在修订过程中,译员何时且在何种程度上会重新参考原文文本。不少译员(7名)表示他们在初次修订时,将译文和原文逐句进行了紧密的对比。另两名译员表示他们也对原文和译文进行了对比(或在初次修订活在后来的修订中)但是达不到逐句的修订。但是,有趣的是,另七名译员表示他们没有对原文进行回顾,除非他们感觉到译文存在问题。另两名表示他们根本没有从原文角度再次审查译文。如果我回想之前大多数译员会反复强调‘准确性’的重要优先地位的话,这个现象就十分有趣,但转念一想,可能也不存在什么矛盾之处。很可能的是,即使译员实际上并没有参考原文,他们也会从重新对原文进行‘脑力摘要’,特别是当译员不打算留出很长的脱初稿(修订搁置)时间或在一些情况下,根本没有脱初稿时间。换言之,原文包含某些被标记为问题的文本分割,此类译员在头脑中已经将根据‘加标记’的原文会定期检查他们的译文。或许译员会有这样的假设:至少在非文学散文中,译文初稿对原文内容起到准确指导的作用并且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对创建的心理结构进行提醒。

有关话语理解理论,译员脑海中‘编辑过的’或‘加标记的’原文有可能与van Dijk和Kintsch(1983)Dijk, Teun A. van, and Walter Kintsch 1983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Google ScholarWang(2001)Wang, Jun 2001 “On the application of van Dijk's discourse macrostructure theory to transl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3rd FIT Asian Translators’ Forum. Hong Kong, December 2001.所称的‘宏观结构’相对应,也就是在理解过程中构建的更高层次的意义结构。如果理解真的是生成文本心智模式的活动进程,那么推测起来这个过程在翻译和修订中是不会停止的。换言之,这种心理构建的模型总是在不断更新中,不仅仅体现在初始理解和初稿阶段,而且也体现在修订阶段。这也与Breedveld(2002)Breedveld, Hella 2002 “Writing and revising process in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3:1. 91–100.  DOI logoGoogle Scholar的观点不谋而合,即修订应该被当做暂时生成译稿的持续性过程。

不再次参考原文现象存在的另一个解释可能是出于对人类思维矛盾本性的考虑。尽管人们通常认为‘准确性’在翻译修订中显然是一个重要的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事实上,许多译员认为他们的初稿足够准确,所以他们在修订中不必太担心。然而所不允许的正是简单的源语-目标语转换错误。

7.结论

本研究着手调查修订对于译员的意义何在。我们从修订过程的四个方面出发:单独修订次数、脱初稿时间的长度、译员的修订检查表和其他修订程序。在本研究中一个关键的发现与大众观点相反,即译员多数表示修订译文的次数仅几次而已。脱初稿时间也几乎很少超过一个晚上的时间、有时译员甚至认为没必要预留出脱初稿时间。尽管基于译员自身工作经验、客户的反馈以及自身工作风格等,译员也会形成自身特质的修订习惯,但是从译者在修订过程中需要检查的几方面看来,此项多受试者研究很大程度上证实并补充了莫索普的修订参数(2001)。

尽管存在个体差异,总的来说,从职业翻译者角度重构了修订的宏观景象。译员表示他们在初稿完成后直接进行修订。即使是在译员有充足时间搁置译稿的时候,在修订之前通常他们也只会预留一夜或甚至一次只预留几小时的时间。从琐碎的排字错误到整体的逻辑再到译文的一致性,这些方面都是修订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许多译员确切地知道它们在修订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知识体系并了解译稿的易错点在何处。此知识体系帮助译员寻找到译文中需要改正的具体问题。一些特质习惯比如‘循环’修正风格(例如在开始翻译新的东西之前参考之前翻译过的段落或片段),在初稿中不加入标点等,这些特质习惯辅助了修订进程。通常来说,修订进程在必要时重复一次、两次甚至有时更多的次数,且可能每次修订侧重点不同,直至译员对译文满意为止。

所有这些不仅揭示出职业译员认识的修订事实的相关信息,也会为翻译培训师和练习生提供宝贵的见解。例如可以建议实习译员在修订过程中进行最终的源语-目标语检查工作,因为人们认为初稿总是准确这一想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另一个建议就是鼓励培训生不仅要定期反思他们的翻译实践,也要把翻译/修订看作是一种现象。换言之,应该鼓励练习生探索翻译实践的动态和描述而使他们能够充分理解翻译修订的属性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后能够提高翻译绩效,以获得和专业译员一样的表现。

致谢

作者想要感谢Francis Jones博士和Kirsten Malmkjær教授为本文章的初稿提出非常宝贵的评论。

注释

1. Brunette(2000)Brunette, Louise 2000 “Towards a terminology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he translator: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6:2. 146–159.  DOI logoGoogle Scholar设计出一个非常有用的表格,对翻译质量评估中许多相似的术语进行了区分。
2.本文的基础形成于项目的后期阶段(由于篇幅限制,此处并未作出报告),将本研究中的受试者的报告与他们实时修订行为形成对比。

参考文献

Breedveld, Hella
2002 “Writing and revising process in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3:1. 91–100.  DOI logoGoogle Scholar
Brunette, Louise
2000 “Towards a terminology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he translator: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6:2. 146–159.  DOI logoGoogle Scholar
Dijk, Teun A. van, and Walter Kintsch
1983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Google Scholar
Englund Dimitrova, Birgitta
2005Expertise and explici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DOI logoGoogle Scholar
Flower, Linda S. and John R. Hayes
1980 “The dynamics of composing: making plans and juggling constraints”. Lee W. Gregg and Erwin R. Steinberg,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Hillsdale, New Jersey: Erlbaum 1980 31–50.Google Scholar
Graham, John D.
1983 “Checking, revision and editing”. Catriona Picken, ed. The translator’s handbook, ed. London: Aslib 1983 99–105.Google Scholar
Jääskeläinen, Riitta
1999Tapping the process: An explorative study of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Joensuu: University of Joensuu. [University of Joensuu publications in the humanities 22.]Google Scholar
Lörscher, Wolfgang
1996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processes”. Meta 41:1. 26–32.  DOI logoGoogle Scholar
Mossop, Brain
1982 “A procedure for self-revision”. Terminology update 15:3. 6–9.Google Scholar
2001Revising and editing for translators. Manchester: St. Jerome.Google Scholar
Newmark, Peter
1983About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Google Scholar
Patton, Michael Quinn
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Sage.Google Scholar
Rose, Marilyn Gaddis
1991 “Seeking synapses: Translators describe translating”. Marilyn Gaddis Rose, ed.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ension and interdependence. ATA Scholarly Monograph Series 15.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inghamton 1991 5–12.  DOI logoGoogle Scholar
Séguinot, Candace
2000 “Management issu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Sonja Tirkkonen-Condit and Riitta Jääskeläinen, eds. Tapping and mapping the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143–148.  DOI logoGoogle Scholar
Sorvali, Irma
1998 “The translator as a creative being with special regard to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and LSP”. Babel 44:3. 234–243.  DOI logoGoogle Scholar
Thaon, Brenda M. and Paul A. Horguelin
1980A practical guide to bilingual revision. Montreal: Linguatech.Google Scholar
Wang, Jun
2001 “On the application of van Dijk's discourse macrostructure theory to transl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3rd FIT Asian Translators’ Forum. Hong Kong, December 2001.
Weaver, William
1989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John Biguent and Rainer Schulte, eds.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Google Scholar

Translator’s note:

《译者角度的修订》翻译评论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本篇文章属于信息类文本。语言具有逻辑性和指称性的特点,内容和主题是交际的重点。所以应将其中的信息都译出来。译文应该是简明的白话文,没有冗余,而且在必要时需使用明晰法。例如,在翻译“drawer-time”一词时,应根据原文补充信息“how long they put their draft away”恰当翻译成“脱初稿时间”、“初稿搁置时间”或“修订搁置时间”也可。“drawer-time”有隐喻的意思在里面。而赖斯认为,信息型文本里的隐喻只要将其真实语义翻译出来就足够了。赖斯还列举了一系列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操作准则,用于评估译文的充分性:

(1)

语言要素:语义对等、词汇对等、语法和文体特征;

(2)

非语言要素:情境、主题、时间、地点(国家和文化的特点)、译文读者、原文作者、“感情暗示”(幽默、讽刺、感情等)。

从上述要素分析译文的充分性可以有助于更好地对译文进行修订。

本文属于学术性论文,在翻译过程中,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注重术语的正确识别以及术语翻译的一致性,以便达到逻辑清晰、连贯一致的目的。例如文中多处出现“self-revision”、“drawer-time”、“think-aloud protocol”、“interview”、“revision checklist”、“ST”、“TT”等等。均应对这些术语的翻译采用准确连贯一致的方式,分别翻译成“(译员)自我修订”、“脱初稿时间”、“有声思维报告”、“修订检查表”、“源语文本”和“译文(或译入语)文本”。

从豪斯后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出发,对本文的语域进行分析,包括三个要素:

(1)

语场:即题材和社会行为,包括词条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写的是探究‘翻译修订’事项在翻译研究中应占有的地位,旨在通过新的“访谈式”研究方法了解修订的重要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如“修订检查表”、“脱初稿时间”和“修订频率”等等。在词汇上体现为特定主语用词、动词类型及主动/被动选等。

(2)

语旨:包括“发言人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起源”,以及原文作者的知识、情绪或情感立场(个人观点)。“社会态度”是指正式的、咨询的或非正式的风格,具有个体特征。对于本文的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有相关介绍、根据原文作者的社会角色、社会态度、个人生平信息可以有助于译文风格和情感立场的分析。对一些评价性词汇或情态性的翻译都能体现出文章的语旨,例如:“essential”、“more important”“probably”、“even”、“normally”等等。充分考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3)

语式:考虑文章的“渠道”,如书面或口头、正式或非正式,以及受众的参与程度。

不得不提到的是,正确理解源语含义是前提,必要时结合原文的上下文语境进行句意分析。例如:在翻译“it is invaluable to encourage trainees to explore the dynamic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ir own practices so that they can ful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revision and be enabled to improve their translation performances over time, just as their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do.”起初译者将下划线部分错误直译为“正如他们职业相对应的部分一样。”后通读上下文得知其正确含义为“正如其他专业译员一样(通过了解修订的属性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翻译实践,从而提高翻译绩效)。”由此可见正确理解源语是翻译质量保证的前提,这样目标语读者才会理解原文作者想要真正传达的意思。

当全部翻译完之后,可以站在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对译文进行通读,此时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在翻译正文第一段第一句时,初稿按照源语的语序直接译出:“尽管从译者的角度对译文进行修订通常被认为是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探索,仅有几个相关的例子”此时需要补充出隐含的主语“人们”且需要变被动为主动,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即“尽管人们通常认为从译者的角度对译文进行修订是翻译过程中……”又如对“during production processes”、“text production”、“produce translation”等中对production的翻译,如果刻板的翻译成“译文产生”会比较生硬,目标语是否过于紧密贴合源语的表层结构而忽略目标语习俗。可以稍作变动为“译文生成”也能显示出翻译的动态过程且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搭配习惯。

本文为正式文本,尽量采用书面形式而非口语。例如:对问句的翻译“How long and in what circumstances do translators claim they put their 
drafts away?”在初稿中,译者翻译为“译员声称他们多久在什么情况下算是完成了初稿任务?”“译员声称他们(需要)多久以及在什么情况下算是完成了初稿任务?”同时适当增补出“需要”使得译文更加流畅通顺,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同时,适当的转换、改编也是必要的。例如:在翻译“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wenty-six non-literary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over a period of two months in Taiwan.”初稿为“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半结构式访谈,在台湾由26名非文学职业译员历时两个月完成。”出于简洁性和地道性的考虑,对译文进行适当改编,即“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为半结构式访谈,由26名台湾非文学职业译员历时两个月完成。”又如,在翻译“Their working patterns ranged from full-time to part-time, either freelance or in-house.”时,直译为“他们的工作模式也从全职、到兼职、或自由职业或组织内部。”显然读起来很拗口,要对“range from”作适当改编,转换为“他们的工作模式也从全职兼职、或自由职业或组织内部。”此番改动更符合交际的目的。

基于原文内容的启发,译者也考虑了脱初稿时间对翻译修订和质量的影响。当初稿生成之后,设置一定的脱初稿时间,即搁置初稿的时间,再来回顾译文,进行译者的‘自我修订’,会发现相当的错误,例如:漏译、逻辑连贯性、键入错误、标点、引用格式、文体检查(口语或书面)、准确性、重复冗长、译文风格一致性、语序调整等等问题。例如:译者再重读译文时发现“除此之外,Sorval还指出通过采访,受试者的个人生平信息也可以获得。”显然划线部分的语序需要调整,即“……通过采访可以获得受试者的个人生平信息。”

综合以上信息,基于目标语读者及其文本类型,译者主要采用纽马克交际翻译策略。翻译技法上采用直译为主,辅以改编、增词、补偿、名动转换、释义等,意图使目标语读者最直接地捕捉并理解原文信息的忠实内容。

对原文表格的处理,原文中包含三个柱形图和一个大表格。对于这三个柱形图译者首先对表格的文字部分进行翻译,翻译时遵循术语一致性原则和简洁性原则,再用Photoshop进行处理转化为图片。至于大表格(本研究的修订检查表和莫索普的修订参数),翻译时采用对比的形式,左栏为本研究的修订检查表而右栏为莫索普修订参数,涉及对应的术语要正确理解含义且表达尽量一致,观察源语信息在完全被翻译成目标语时是否以任何方式被扭曲了,采用Excel先进行翻译和排版再复制到Word里面而成。

译文的产生经过其他译者的修正及本译者的自我修正。由于译者的自身因素,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通讯地址

Claire Yi-yi Shih

Middlesex University

Trent Park campus, Bramley Road

LONDON N14 4YZ

UK

[email protected]